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有趣的東西----六言詩。我們知道五言詩的發展,大概到了東漢末年已然成型。雖然後來曹氏父子,也寫了不少四言詩,可是基本上,漢之後五言詩是主流。五言詩的前身是四言詩,那大家可能會問,到了唐代大盛的七言詩,是直接由五言詩演變而來嗎?三言詩、四言詩、五言詩、七言詩我們都讀過,那六言詩呢?大家恐怕很少讀吧。其實,我們可以在宋詞跟元曲裏找到六言詩的蹤跡。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,其實六言詩一直都存在著:從魏晉一直到民國;包括李白、杜甫、蘇軾、王安石等人,都有很多六言詩的作品。大家都知道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吧:「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平沙,古道西風瘦馬,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」其實早在初唐時,有一位詩人叫韋元旦就寫過一首叫雪梅的六言詩:「古木寒鴉山徑,小橋流水人家。昨夜前村深雪,陽春又到梅花。」前面兩句是不是跟馬致遠的天淨沙很像呢?不管馬致遠是不是抄來的,總之在宋詞與元曲,受到不少六言詩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。

最早的六言詩,出現在什麼時候?六言詩真正有大量的作品產生,是在建安七子時期。也就是說,在七言詩還沒有成型以前,就已經有大量的六言詩產生了。這跟詩學發展的程序符合,從二言三言四言五言,然後六言然後七言。

我們先來看看最早的六言詩有那些特色。早期的六言詩,有兩個特點:第一、句數不限,跟古詩一樣;第二.
、句句押韻。現存最早可考的六言詩,應是孔融的曹公歸來.
:「漢家中葉道微,董卓作亂棄衰。僭上虐下專威,萬官惶怖莫違。百姓慘慘心悲,郭李分爭為非。遷都長安思歸,瞻望關東可哀。夢想曹公歸來。」這首六言詩雖然有換韻,但我們可以發現句句押韻的特色。後來曹氏父子也寫了許多的六言詩,到了陸機時六言詩的發展大盛。當然,這跟當時駢文盛行也有關係。

人生居世為安 豈若及時為歡 世道多故萬端 憂慮紛錯交顏 老行及之長嘆」
到了南北朝以至初唐,六言詩的發展開始走向兩個大方向:第一、開始講究平仄;第二、對仗嚴格。與其說六言詩的格式跟七言詩一樣,不如說六言詩奠定了七言詩的格律基礎。

我們來看看初唐的一些六言詩----
「一年一年老去 明日後日花開 未報長安平定 萬國豈得銜杯
樹頭花落花開 道上人去人來 朝愁暮愁即老 百年幾度三臺
池北池南草綠 殿前殿後花紅 天子千年萬歲 未央明月清風
樹頭花落花開 道上人去人來 朝愁暮愁即老 百年幾度三臺
白雲千里萬里 明月前溪後溪 惆悵長沙謫去 江潭芳草淒淒」
我們可以發現,這時的六言詩,喜歡用重複的詞句,上下對仗,而且已經有了絕句與律詩押韻的方式。

唐代之後,六言詩已經漸具型體了,六言詩也開始有律絕的格律之分。六言詩的格律,是以平仄交錯為主,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,跟仄仄平平仄仄兩種,交錯的運用。

我們舉一首李白的六言詩來看:「門對霍溪流水 雲連雁宕仙家 誰解幽人幽意
慣看山鳥山花」 這就是標準的六言絕句了

其實我們可以發現,唐代許多詩人,除了寫五言七言詩之外,往往還會寫一些詩意相近的六言詩。因為這兩者的表達方式不同,別有一番風味。大家如果細心,可以發現雙字數的詩,跟單字數的詩有什麼不同?單字數的詩,因為多了一個字,容易做出轉折,特別是能夠表達情感。但是雙字數的詩,則長於敘事寫景,但語氣較缺少變化。也因此,六言詩要寫得好,要從句與句之間的轉折來下功夫,才能讓人領略到你要表達的意函。


不過,不管詩體怎麼變,詩的風格還是一樣。「江風索我狂吟 山月笑我酣飲 醉臥松竹梅林 天地藉為衾枕」..一讀就知是李白了。「江南江北愁望 相思相憶空吟 鴛鴦暖臥沙浦 鵜鶘閑飛橘林 煙裏歌聲隱隱 渡頭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天涯 況聽家家遠砧」一看就是杜甫了

而杜牧寫過一首六言詩:「家住白雲山北 路迷碧水橋東 短髮瀟瀟暮雨 長襟落落秋風」 不正應照了他的「遠上寒山石徑斜,白雲生處有人家」嗎?

其實我們可以發現,唐代許多詩人,除了寫五言七言詩之外,往往還會寫一些詩意相近的六言詩。因為這兩者的表達方式不同,別有一番風味。大家如果細心,可以發現雙字數的詩,跟單字數的詩有什麼不同?單字數的詩,因為多了一個字,容易做出轉折,特別是能夠表達情感。但是雙字數的詩,則長於敘事寫景,但語氣較缺少變化。也因此,六言詩要寫得好,要從句與句之間的轉折來下功夫,才能讓人領略到你要表達的意函。

再來欣賞一些更後來的六言詩吧,來看蘇軾的。
這是蘇軾的六言詩作品:「楚水別來十載 蜀山望斷千重 畢竟擬為傖父 憑君說與吳儂 揚州橋邊少婦 長干市裏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
各自拜鬼求神」這首詩很有意思,也正符合了東坡的性格。

到了宋代之後,六言詩的發展,還是受到了江西詩派的影響,除了寫景之外,寄情變得更加重要。如司馬光「微雨雖妨行樂
薄寒卻解留花 今日且遊小圃 明朝更向誰家」;秦觀「揮汗讀書不已
人皆怪我何求 我豈更求榮達
日長聊以消憂」便是一例。可以說到了宋代,六言詩也是拿來表志用的。

六言詩的結構,都是二二二的結構。但是我們知道在宋代,有一個很古怪的人叫王安石,喜歡做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事。他寫六言詩,就偏不跟別人一樣用二二二句法,他就偏要用三三句法。「水泠泠而北出
山靡靡而旁圍 欲窮源而不得 竟悵望以空歸」

我們前面說過,元曲之中有許多六言詩的痕跡,元好問也有一首六言詩「機中秦女仙去...月底梅花晚開...只見一枝疏影....不知何處香來」
歷數百年,六言詩的清新,歷久不衰
,可以說,六言詩一直保持著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

至於清代六言詩,以王士禎、袁枚的作品最多。有一件很詭異的事,雖然六言詩一直都不是詩學主流,但是歷代六言詩數量最多的卻是清代。這跟詞的狀況有點像,詞的數量最多也是清。至於明代,可以說是文學沙漠期了,詩詞曲在明代都最少,連六言詩也是,明代的六言詩,乏善可陳,與其說是詩,倒不如說是理學教科書,在此不另敘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