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球陣型發展史(五) 足球皇帝的自由人
在60年代前後巴西掀起了足球的進攻旋風之後,雖然在當時依然有許多球隊用的是比較老派的WM甚至是2-3-5的陣型,但是四後衛成為足球場上防守的基本配備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,至少必須讓中場的防守球員向靠防線後攏,增加防守球員的數目,而德國隊就在這個轉換過程中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由人戰術,並且在70年代之後成就霸業。
自由人有人稱之為(Freeman),後來比較正式的稱呼則是稱為(Libero),講到自由人的觀念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個孿生兄弟-清道夫(Sweeper),但是兩者外貌雖然相似,但是內涵卻有很大的不同。
30年代之後,2-3-5陣型受到了很大的挑戰,其實除了英格蘭之外,在歐陸也有另一個國家對這個陣型做出了變革,那就是瑞士。在越位戰術改變之後,雙後衛的陣型在製造越位時產生了很大的困難,Chapman使用了三後衛的陣型,瑞士人卻用了更簡單的方法,他們讓一名中後衛站位靠後,獨自守在防線之後,如此一來,製造越位就不需要整條防線的配合,只要交給這名球員獨自判斷就可以,也由於是最後一道防線,他的工作除了製造越位陷阱,大部分的時候只要有球,通常都是在第一時間將球清走以策安全,因此得到了清道夫的稱呼,在國內則是有許多人稱之為掃把腳。
不管在三中衛或是雙中衛的陣型中,清道夫的運用都非常的廣泛,特別是在基層足球與業餘足球中,因為運用整條防線來製造越位陷阱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配合,使用拖後中衛確實是更快速有效的方法,清道夫的觀念在英格蘭足球中也受到了運用,不過影響最深遠的還是瑞士的兩個鄰國-義大利與德國,在義大利衍生出了著名的「鍊式防守」(亦有人稱之為十字連鎖),在德國則是產生了自由人的踢法。
自由人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偶然,雖然拖後中衛的觀念長久以來以不同的型式存在在足球場上,但是讓這個位置能在足球戰術史上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,跟德國足球皇帝貝肯鮑華Franz Beckenbauer有絕對的關係,年輕的貝肯鮑華才華洋溢並且受到世人的矚目,但是他如果繼續在邊後衛與邊前衛的位置上發揮,肯定不會有後來的成就。
1965就入選西德國家隊的貝肯鮑華,在1966年世界盃上有不錯的發揮,到了1970年的墨西哥世界盃,原本一直是邊路球員的貝肯鮑華突發奇想,要求教練讓他踢五號位置,也就是在WM陣型中,三後衛的中央後衛,沒想到展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,青少年時原本踢邊後衛的貝肯鮑華有很好的防守底子,能夠勝任中場球員的他也有相當不錯的進攻技術,當他站在中後衛位置,防守時他優異的天賦有效的阻止對方的進攻路線,持球時喜歡帶球直入對方的中場,讓對方的防守球員陷入混亂。
當時西德隊的總教練SCHOEN發現了貝肯鮑華全面性的足球天賦,從此以貝肯鮑華為中心,打造一支專屬於他的球隊,並且賦予他絕對的自由權,在場上的位置毫無限制,在佈陣上雖然是在拖後中衛的位置,但是在比賽中,不論是後衛、中場、前鋒,完全由貝肯鮑華隨自己的判斷來移動位置,1974年世界盃,貝肯鮑華把自由人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,擊敗宿敵荷蘭為西德贏得了世界盃冠軍,雖然Muller的進球紀錄不停的刷新讓人讚嘆,但真正領導德國足球前進的,絕對是被稱為足球皇帝的貝肯鮑華。
事實上,這種所謂「自由人」的踢法,確實是可遇而不可求,自由人能攻能守,又具有大局觀,在場上必須能夠瞬間判斷局勢,決定是該攻或是該守,這樣的人才可能數十年難得一見,在貝肯鮑華之後,一直沒有人能夠勝任這樣的位置,但是自由人戰術改變了德國足球,從此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用的是3-5-2的陣型,也就是在後場仍然有清道夫的存在,只是沒有像自由人那樣自由在場上行動的權利,大部分的時間主要是負責防線的工作。
直到1997年兩德統一後,多特蒙德的前東德球星薩默爾(Matthias Sammer)從中場改踢掃把腳之後,才再度詮釋了自由人這個位置,為多特蒙德贏下了一座歐洲冠軍,也替德國再添一座歐洲國家盃的頭銜。自由人陣型成功的例子並不多,後來德國隊傳奇中場巨星馬泰斯(Lothar Matthäus)在拜仁慕尼黑的職業生涯晚期也曾轉型為自由人,但是也沒能發揮像幾位前輩這樣巨大的作用,加上後來越位規則再次做出重大改革,清道夫位置逐漸式微,這也讓薩默爾被稱為「最後的自由人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