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論壇 (1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換了位子  忘了換腦袋

我們常常形容政府官員,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,但有時,在不同的地位、不同高度時,原本就有不同的責任義務,應該有不同的視野、不同的思維、不同的行事風格,不該換腦而換腦,是沒有理想性,應該換腦而不換,用白話來形容,那就是腦殘了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問世間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

已經不曉得,究竟有多少愛情故事的男女主角,不斷的重複問著這個問題: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納蘭性德原名成德,字容若,生於順治十一年(1655)十二月,他的父親明珠在康熙一朝曾授武英殿大學士,相當於所謂的丞相,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,可以說是權傾一時。性德生於烏衣門第,二十二歲即中進士,由於性德的始祖葉赫那拉氏和清太宗有姻親關係,籍隸於正黃旗,加上明珠是康熙寵信的大臣,因此特授予性德三等侍衛,有意用作親信。但性德並不汲汲於名利,尤其是看到父親在朝野的鬥爭中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才有今天,因此反而淡泊名利,廣結天才豪士,他和清代的漢族名士如顧貞觀,姜宸英,嚴繩孫,吳兆騫傾心相交,頗得時人的好評,他和這些名士有許多互相唱和的佳作,其中又以他為顧貞觀奔走,竭盡心力營救因受科場案牽連而久戍塞外的吳兆騫一事,更被傳為佳話。性德二十歲時娶盧氏為妻,夫妻十分恩愛,但盧氏三年後因難產去世,性德哀痛欲絕,賦有多首悼亡詞以懷念盧氏,字字血淚,感人肺腑。相傳性德在早年還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,這在他某些詞作上可以得到證實,但我今天可能不會談到那部份的作品,所以這個傳聞聽聽就好了。性德年僅三十一歲就得病去世,留下了約三百五十首詞作。況周頤說他的作品「一洗雕蟲篆刻之譏」「純任性靈,一塵不染」,清代著名評論家王國維則說:「以自然之眼觀物,以自然之舌言情。」可以看出他被推為清初第一詞作的面貌。

我接下來要舉三首容若的詞給大家一讀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詞的淺說:

詞是介於詩與曲之間的一種文體,全名應稱為《曲子詞》。由於詞本身是要配合著音樂來吟唱,所以又稱為《倚聲》、《樂府》,因為詞的句子長短不一,所以也稱為《長短句》,另外,也有人把詞叫做《詩餘》,因為最早的詞是由五言和七言絕句變化而來的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淺談近體詩與古體詩:

唐朝以前並無古體詩與近體詩之分,南朝沈約提出四聲八病之說,和重視平仄搭配的永明體,兩者的理論合而為一,在初唐時大為興盛,成為我們一般常說的近體詩,相對之下,在這種詩體之前的詩體,就被稱為古體詩了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元曲:

元曲的產生,跟詞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由於宋、元兩朝,胡、漢文化的交流,因此原來的宋詞的格律,也無法因應日益增多的胡樂,大致上來說,由於唐代雖然有許多的外來文化,但畢竟還是屬於漢民族政權,但是到了金人、元人長期入主中原,其與漢民族的文化差異,更甚五胡亂華與五代十國之時,所以對於文化的衝擊也就更大了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來看看朱淑真的<傷春>:

「閣淚拋詩卷,無聊酒獨親,客情方惜別,心是已傷春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談到李清照,我們不得不說,她是史上第一女詞人。但是史上第一的女詩人,也一樣出現在宋朝,也就是朱淑真。談到宋代文學的發展,總不免要將這兩人放在一起談。李清照的故事我們聽得多了,但是朱淑真是何許人也??我們都知道李清照嫁給趙明誠,一時傳為佳話。可是朱淑真自小就才華洋溢,卻在媒妁之言下,嫁給了一個在縣衙工作的小吏。她這老公不僅是官小位卑,而且沒有什麼墨水,更別提才華與大志。像朱淑真這樣的大才女,嫁給這般庸俗之輩,可以說是一種遺憾。

雖然朱淑真沒有經歷過像李清照那樣的生離死別,可是對她而言,這樣的婚姻生活,對她而言可說非常痛苦。朱淑真除了寫詩之外,她也寫詞,她本身善於音律,也精通詞牌。朱淑真更有一手好丹青,擅於繪畫,山水花卉,無一不精。只可惜朱淑真空有一身才華,她的丈夫卻是庸俗之輩,不懂得欣賞。對這樣的奇女子而言,真是情何以堪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白頭一騷千古恨 淺談春望 提起杜甫,大概第一個聯想到的,便是春望這首詩了。 常有人說,非在其中,不感其痛,但是千年以來,縱使是未經歷過動亂,未曾流 離顛沛的人,每讀春望,卻不免心頭糾結,彷似身受,令人不得不欽佩杜工部一 代宗師的功力,有時回頭一想,也唯有像杜甫這樣的境遇,才寫得出這樣感人的 詩句,人家都說杜甫詩才不及李白,但情感細膩,結構嚴謹,環環相扣,便是李 白所不能及了。 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,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。 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,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 這首詩的層次分明,一步步引讀者進入杜甫身處的動亂年代。 首先他說國家殘破不堪,但是山河依舊,正所謂江山依舊人事已非,看到了故國 山河更讓他不禁感慨,感概些什麼呢?感概的是連天的烽火,感慨得淚水都滴落 花草之上了。 接著他又提到了滿城的春色,城春本來應是草木茂盛的美景,但一個深字,卻讓 這本來應該充滿生機的春天,變成了無限的哀愁,庭院深深深幾許,用的便是這 樣的手法。那麼,為什麼美景會變哀愁呢?因為在這美景中,所經歷的卻是生離 死別啊!在此動蕩的年代,就連一封家書亦不可得。 國破→感時→烽火。城春→恨別→家書。 這首詩除了原本的敘述之外,還隱藏著這樣一個隔句相連的深意,讓讀者不知不 覺之中,不可自拔的融入了安史之亂的場景中。 場景有了,那麼感情呢?有人說,這首春望的用字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,可是每 次一讀,卻都會有點感傷呢! 其實,這正是杜甫的功力所在,我們把春望的韻腳抽出來看,發現這首詩押的是 「侵」韻,那麼什麼是「侵」韻呢?我們試著用台語來唸「深、心、金、簪」四 字,我們赫然發現這四個字都是鼻音,也就是哽咽音,每讀一句,便哽咽一次, 怎麼能不感傷?縱使不曾有過亡國之痛,但人人自兒時起,每逢傷心之處,當然 是哽咽哭泣,讀這樣的詩,又有誰能快樂得起來呢? 我們再來看這首詩的精華所在,我認為便在於一個「搔」字,如果少了這個搔字 ,那麼春望也不過是一首平凡的好詩罷了。 剛才我們提了那麼多,場景也好,感情也好,要怎麼樣才能把這些意象具體的表 現出來,是最重要的。杜甫這一「搔」,可把整首詩的靈魂都搔出來了。不管有 多少的國仇家恨,不管有多少的生死離愁,見一老翁,佇立故園,輕搔白頭,還 有什麼可以說的呢?一切都盡在不言中了。 最後,我們來看看杜工部集中,我找到用了搔字的詩,除了春望外,共有十首, 全部都是搔白首或是搔白頭,可見杜甫對搔頭情有獨鍾,也無怪杜甫「白頭搔更 短」了。春望,就是他本人最深切的寫照,又如何不令人動容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范成大,是與陸游齊名的南宋愛國詩人,可是相對於陸游,范成大有截然不同的風格!雖然說,范成大也經常在詩中流露出愛國思想,但是范成大的詩,被歸類為田園詩,非常有田園味,是宋詩之中少數的田園詩人。提到田園詩,我們總是會想到陶淵明或是王維等人,可是,范成大卻是第一位有系統的寫田園詩的詩人,他寫過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,是首先發展大量田園詩的詩人,其實除了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之外,范成大大部分的詩作,也脫離不了田園味。

范成大雖然寫了大量的田園詩,但是所謂這裡所謂的田園詩,卻與前人之作大異其趣,歷代的田園詩,大多是詩人隱逸之作,范成大的田園詩,卻充滿了真實樸素的鄉村味道,我認為范成大是第一個真正寫鄉村生活的詩人。我們首先來看范成大的<�碧瓦>: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提起元好問,大家第一個想起的,想必就是他的雁丘詞。

問世間,情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許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有趣的東西----六言詩。我們知道五言詩的發展,大概到了東漢末年已然成型。雖然後來曹氏父子,也寫了不少四言詩,可是基本上,漢之後五言詩是主流。五言詩的前身是四言詩,那大家可能會問,到了唐代大盛的七言詩,是直接由五言詩演變而來嗎?三言詩、四言詩、五言詩、七言詩我們都讀過,那六言詩呢?大家恐怕很少讀吧。其實,我們可以在宋詞跟元曲裏找到六言詩的蹤跡。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,其實六言詩一直都存在著:從魏晉一直到民國;包括李白、杜甫、蘇軾、王安石等人,都有很多六言詩的作品。大家都知道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吧:「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平沙,古道西風瘦馬,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」其實早在初唐時,有一位詩人叫韋元旦就寫過一首叫雪梅的六言詩:「古木寒鴉山徑,小橋流水人家。昨夜前村深雪,陽春又到梅花。」前面兩句是不是跟馬致遠的天淨沙很像呢?不管馬致遠是不是抄來的,總之在宋詞與元曲,受到不少六言詩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。

最早的六言詩,出現在什麼時候?六言詩真正有大量的作品產生,是在建安七子時期。也就是說,在七言詩還沒有成型以前,就已經有大量的六言詩產生了。這跟詩學發展的程序符合,從二言三言四言五言,然後六言然後七言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詩從上古社會演變到現在,歷經了許多不同的階段,詩歌的演變,其實跟人類的進化史相去不遠,我們可以簡單的把詩歌劃分為四個時期:自然時期、神話時期、政治時期、文學時期,當然,詩歌的體裁與內函,從古至今一直不斷的在交替運用,詩歌的分類有許多不同的分法,我們只是以歷史的觀點,來為詩歌做分類。

詩,當然是人類表達情感的工具,但是,詩也了反應人類生存的現實面。從上古時代開始,人類和大自然的搏鬥,就是一部壯闊的史詩,正如我們在前面幾次提到的,詩歌在這個時候誕生了,但是此時的詩歌,純粹只是自然的發聲現象,還沒有真正的被人類廣泛的運用,在授獵的時候、在收成的時候,輕鬆的哼著自然的調子,憤怒與歡喜的時候,用力的高聲呼喊。這時候的詩,是存在於大自然中的美妙聲調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之前談過詩的發展,來自語言的自然演變,漢語的特色,是同時包含了聲、韻、調三個基本的架構(我們會另外來闡述這方面的問題),也因為如此,在上古詩歌裏,有運用聲,有運用調,有運用韻來作為詩歌創作的原則,但經長時間的演變,到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時期,以用韻為寫詩原則的大方向已經確定,我們可以從現有的上古詩文之中,來瞭解這其中的變化。

漢民族最早有系統的詩文集,當屬【詩經】,從詩經開始,我們已經可以發現韻在詩中的作用,到了戰國時期,特別是楚辭興盛的年代,押韻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,到了漢代,押韻幾乎可以說是詩的一貫原則了,甚至在先秦的文學之中,除了詩歌以外,【易經】、【老子】、【尚書】、【孫子兵法】都有普遍押韻的現象,但是我們在詩經中,還有一些更古老的詩歌及野史傳說中可以發現,最早的詩並不一定押韻,以【詩經】中最古老的「周頌」而言,共三十一篇,其中有十七篇並不押韻,因此我們可以知道,在上古詩歌中,押韻,並不是詩歌必然具有的條件,早期的詩歌,多有不押韻或是押聲的現象,【詩經】裏的詩雖然普遍壓韻,但其中有大半的詩同時押聲與押韻,也可以說,詩歌押聲的歷史,可能較之押韻來得更早,那為何到了後來,原本應該佔有優勢的押聲原則,最後卻被押韻原則淘汰了呢?依我的看法,這應該跟語言本身的細膩程度有關,我們知道,在原始的語言之中,有許多情緒感嘆的聲符大量存在語言之中,例如「啊」、「哇」這類的用字,也就是說,在較為原始的語言之中,聲母的涵蓋範圍較廣,劃分亦不精細,因此在詩歌的創作,押聲較為容易,詩歌最早來自口語,因此上古詩歌押聲的優勢,是我們可以想見的,但同樣的道理,隨著語言的變化,人類所用的辭彙與語法增多,聲母的種類也日益增加,一來,詩歌的創作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遷而趨向精緻,二來,由於語言的進展,押聲的創作也越來越困難,一直到了【詩經】的時期,詩歌也大致上由押聲,過渡轉變到了押韻,也可以說,春秋戰國時代,社會和經濟的大變動,其實也是詩歌聲韻產生變化的極大原因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廣義的來說,詩的範圍是很廣的,包括了詩、詞、曲、賦等等,都可以列入是詩的範疇,狹義的詩則指古體詩與近體詩而言,但我們不論要討論狹義或廣義的詩,都不能不去談他們之間共同的原則,也就是,詩,本身是一種韻文。

所謂的韻,簡單的來說,就是和諧的音樂效果,我們之前談論過,早期的詩歌是一連串感嘆或形容句的集合體,因此,韻,本身是一種音樂與節奏的表現,假設某部落在祝禱神明之前,每個祝禱詞都在句前加上了「喔」這個字,「喔!請賜給我們豐收吧!」、「喔!請賜給我們平安吧!」,那「喔」這個字,就成了最早的協韻字,這種音樂排列的語言方式,可以說是人類自然的本能,因為協韻的節奏與音調,在人類的感官裏,是較為舒服的,對人類而言,也較易於表達與記誦,我們可以從呀呀學語的孩童身上看到這個現象,「房子好大喔!」「爸爸好高喔!」,自然而然的運用協韻來增強語氣,來表達情感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詩,永遠是最動人的文學體裁。世界上的各個民族,都有詩歌的發展。而漢民族在詩歌上的成就,一直是文學中的一大成就。詩歌的起源,究竟是在何時,已經不可考,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,詩歌的發展,必定是在文字與文學之前,也就是說,在人類還沒有文字與文學的時候,就已經有了詩歌,因為詩是伴隨著語言而生的,所以詩,比任何一種文體都更接近人類最真實的情感,也因此,詩在人類的語言史與文學史上,永遠都是最美、最觸動人心的。

那詩是從何發展而起的呢?首先,我們先來思考一下人類語言的起源,在原始的人類社會之中,一開始,並沒有語言的存在,人類餓了就找東西吃,累了就睡覺,所謂的溝通,就是這些自然的生物本能的動作,但是在人類聚集發展成為社會族群的過程中,產生了許多共同認定的聲音訊息,於是乎,語言開始誕生。

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