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義的來說,詩的範圍是很廣的,包括了詩、詞、曲、賦等等,都可以列入是詩的範疇,狹義的詩則指古體詩與近體詩而言,但我們不論要討論狹義或廣義的詩,都不能不去談他們之間共同的原則,也就是,詩,本身是一種韻文。

所謂的韻,簡單的來說,就是和諧的音樂效果,我們之前談論過,早期的詩歌是一連串感嘆或形容句的集合體,因此,韻,本身是一種音樂與節奏的表現,假設某部落在祝禱神明之前,每個祝禱詞都在句前加上了「喔」這個字,「喔!請賜給我們豐收吧!」、「喔!請賜給我們平安吧!」,那「喔」這個字,就成了最早的協韻字,這種音樂排列的語言方式,可以說是人類自然的本能,因為協韻的節奏與音調,在人類的感官裏,是較為舒服的,對人類而言,也較易於表達與記誦,我們可以從呀呀學語的孩童身上看到這個現象,「房子好大喔!」「爸爸好高喔!」,自然而然的運用協韻來增強語氣,來表達情感。

我們可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詩歌,第一,就物理學的角度來看,聲音是會殘留的,我們發出一個音節之後,並不會馬上消失..會在空氣中留存短暫的時間,唱歌時候的合聲,就是利用聲音的暫存,來產生聲音相疊的效果,一個單獨的音符是很單調的,合聲的效果可以增加美感,而詩,可以利用字的韻腳及平仄,來製造合聲的效果。

第二,我們知道相近的波長,會產生共鳴的現象,因此,不管是押聲或是押韻,聲韻的作用就是在於讓我們發出來的聲音,重複的在空氣中振動,產生共振的效果,和諧的音律會讓人自然而然的感覺到舒適。

第三,人的大腦裏也會對事物的印象留有痕跡,特別是相近的東西,會被分別留在腦中的相近區域,同樣節奏的音符或是文字,也會在腦海裏產生重複的效果,所以韻文更能表達人類的情感,也更容易熟記。

詩永遠比散文好背,並不在於長短,而在於音韻的和諧和加強記憶的效果,同樣的,散文詩的節奏近於詩,也比一般的散文來得容易記誦,當然,我們這裏所討論的詩,主要是以古典詩詞為主,在現代文學裏,也有寫詩不押韻的主張,這是一種新的思維,但不論詩的體裁如何改變,押聲、押韻或是字數排列等符合音韻原理的詩作,都會一直存在詩歌的創作領域中,這是不變的事實。

在寫古典詩的過程之中,我們不能忘掉古典詩的起源與原則,詩既然是一種韻文,既然是源於音樂與舞蹈,那麼同樣的道理,一首無法吟唱的詩,一首沒有節奏感的詩,便不能算是一首好詩,也因此,學習古典詩,瞭解詩韻運用的原則,便是一個即重要的課題。

我們說過,詩,是來自語言,最後才慢慢轉化為文字與文學,也因此,詩的演變,是隨著人類的語言而自然演變的,詩的格律變化,可以說是一種自然演變,並沒有一定的演變格式,在上古的詩歌之中,有押聲、押韻或是不押聲韻的詩歌,但到了最後,不符合音韻原則的詩歌,被自然的淘汰掉,即使是格律嚴謹的近體詩,也沒有一定公式化的規範,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自然演變,不合格律的詩漸漸的被自然淘汰,詩韻發展到了唐,不僅僅是到了創作的巔峰期,也讓詩歌的發展奠定了基本的原則,過了唐之後,詩的格律大致上已經確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左岸沉思(石明謹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